研究成果

hbs02红宝石线路教授刘池阳:“改造盆地”的“基业之金”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0 13:19 作者:李哲萱 浏览量:1122

      1987年,顺利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以下简称青年基金)项目后,当时还是青年教师的hbs02红宝石线路教授刘池阳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旅,踏遍青山、探赜索微,在盆地构造和油气勘探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创新性提出古、今柴达木盆地及其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开创了原盆恢复研究之先河,为研究区和同类盆地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历险阿尔金山
  
  地质科学是实践的科学、发现的科学,搞油气地质研究注定不可“坐而论道”,必须要深入盆地和山区进行野外考察和油田现场研究。1989年8月,刘池阳和同伴搭上西去的列车,到柴达木盆地进行野外考察。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人烟稀少、气候恶劣,进行科考和勘探要经受各种严峻考验。
  
  有一次,刘池阳和司机准备穿过阿尔金山,直达塔里木盆地进行科考。然而,阿尔金山脉山高谷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随着越野车艰难地爬升,山路越来越陡、山风越来越大,加之高原缺氧、行动困难,直到晚上10点多,他们才走出大山,进入塔里木盆地东缘。没想到山盆过渡大斜坡地带横沟众多、滚石遍地,他们只能绕道上游通过。车难行、路难辨,数次迷路,大家肠饥口渴、累困交加,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发现前面有一线灯光。后来得知,他们在兜兜转转中,竟走到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米兰小镇(《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
  
  柴达木盆地昼夜温差极大,在野外无取暖条件,过夜非常危险。青海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工作人员一大早见他们单车出行、彻夜未归,就上报石油管理局请求救援。局里派出两辆车进山寻找,一直找到晚上10点仍未见人影。在救援人员做好第二天增援、分两路进山寻找的准备后,刘池阳他们风尘仆仆地回来了。就这样,白天置身荒野,晚上埋头研究,刘池阳像上满发条的时钟,不知疲倦地工作。
  
  “刘池阳在青海油田基地从事研究近3年,每天除三餐及睡觉时间,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晚上几座办公楼漆黑一片,只有两三个窗户透出灯光。他所在的办公楼与我所在的办公楼遥遥相对,平常较少见面,只有晚间办公室窗户的灯光亮起来,才知道彼此都在办公室忙碌……”在青海油田研究院地球物理专家、高级工程师王明儒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清晰地记录了刘池阳当时的工作状态。
  
  开拓新疆域
  
  青年基金项目执行期间,刘池阳在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油田度过了380多天,其中野外考察就有120多天。他三上昆仑、四进祁连、十三次登上阿尔金山,两次不同路线横穿阿尔金山脉,经柴达木盆地到塔里木盆地。他详细考察了盆地中新生代典型剖面和盆地内外有关地质现象,行程1.5万公里,采集岩石标本2000多公斤,拍摄上千张照片,查阅了50多本相关论著、100多部科研报告和上千篇论文,统计了青海石油管理局30多年来积累的1万余个重矿物样品和20多万份数据,完成200多幅图件的编制。
  
  刘池阳“踏遍青山”的干劲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以大量重矿物资料为依据,在对多种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有依据地全面重构了柴达木盆地的古沉积边界,得出“第三纪早期湖盆相当广阔(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结论。随后他又对这一古沉积边界进行了逐步分割、缩小,使之演化到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湖盆的轮廓才得以显现。在第三纪早期,盆地西部地区一直处于盆地中心,其沉积边界远远超出现在边界。对此,刘池阳在研究基础上确定了盆地周缘三大山系——祁漫塔格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的隆起时限。
  
  刘池阳在柴达木盆地及邻区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为盆地演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内容,为进一步研究盆地奠定了基础,也为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此研究在方法上有独创性,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尚无先例。
  
  刘池阳根据多种资料论证了柴达木盆地存在主要控制油气分布的南北向古构造带。这一发现对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聚集规律的揭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他还从古构造恢复和动态演化两方面,历史性地论述了盆地的构造演化,第一次提出剪切变形强烈和递进变形是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两大特点,也是柴达木盆地与我国西北诸内陆盆地显著不同之处,因而具有独特、优越的成油条件和广阔的成油前景。
  
  近30多年来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验证了该成果的主要结论,其创新理论得到广泛应用,并被显著的油气勘探成效所证明。刘池阳关于柴达木盆地原盆恢复和构造研究、油气成藏条件的论断后来被其他地质学家的研究结果验证;柴西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的论断也被青海油田近年来发现的多个大油田和日产千吨油井证实。相关成果在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原盆恢复研究之先河,拉开了新世纪以来改造型盆地研究的序幕。
  
  此后,刘池阳又在改造型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赋存—成藏理论、技术方法体系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其青年基金项目主题是“盆地内剪切平移运动(剪切走滑运动)”,当时因不易识别、研究难度大,对这一运动的普遍性尚有质疑。近年来,随着三维地震勘探的开展,地质学家们已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内部发现了较普遍的断裂走滑构造,以及与该构造相关的顺北大油田和多口千吨高产井,相关内容也成为我国油气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大攻关方向。
  
  他先后成功组织了3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其中两次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他对青藏高原及主要盆地构造特征全面系统的研究报告,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青藏高原大型古油藏的实际考察,对西藏经济发展及我国新世纪油气勘探、油气格局更趋合理和能源接替等均有深远意义。2005年,刘池阳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青藏高原构造特征、盆地演化和油气远景评价”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多地过中秋
  
  “我所开展的野外考察,几乎遍及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和周邻山系。”刘池阳说。青年基金项目执行期间,他连续3年国庆节和中秋节都在青海油田度过。在过去35年里,这种情况几乎成为刘池阳科研生涯的常态。因为暑期是野外考察的黄金时段,又没有授课任务,所以刘池阳的暑假和“双节”基本都献给了科考。长庆油田、玉门油田、二连油田、华北油田、大港油田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对此,刘池阳认为应归因于对科学研究的敬畏、求真和爱好。“心存敬畏,就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刘池阳说,“求真和爱好会让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甘于寂寞、享受孤独。”这既是他35年的科研生涯常态,也是我国广大地质科研工作者的常态。

  对“基业之金”的期望


  完成青年基金项目后,刘池阳又承担了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和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他主持的国家“973”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为第一完成人)。


  “在项目和人才评审过程中,科学基金在‘扬科学家之长’方面做得非常充分,在国内堪称最佳。”刘池阳说,“然而,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成员之一,科学家也免不了有一定局限,逃脱不了人情关系、突破不了专业限制等,这可能会影响高层次项目和人才的遴选。”因此,他建议从评审结果不佳的项目中,选出一些“误判”案例给予其“复活”的机会。“或可以请无利害关系的专家,对部分落选项目‘回头看’,也不失为一种评判评审质量的有效手段”。


  在采访结束前,刘池阳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基业之金”,青年基金是青年宏伟事业的“基石之金”。他衷心希望广大青年科学家能充分利用好自然科学基金这一平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MJ8-3ixvrYDotWmU4ttNw

Copyright©hbs02红宝石线路 - 红宝石网址线路检测中心